宋德如:教师要心中有德心系教学心怀感恩
文章作者:宋德如  发布时间:2012-09-12   责任编辑:吉晓华

【编者按】96日,校党委宣传部、工会、人事处联合了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争当教书育人模范”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座谈会。会上,优秀教师代表、各院(部)教师代表结合师德师风师能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教学评建等实际,畅所欲言,纷纷表示要在铸师魂、修师德、练师能上下功夫,爱岗敬业,勤于耕耘,勇于创新,不负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现将部分教师的发言整理刊发,希望全体教师遵守高校教师师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推进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201112月,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高校教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这对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高尚师德,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看似简单的24字,实质上涵容了在全新的时空条件下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他不仅仅是对高校教师的道德建设要求。因为高校教师要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不仅要求一个教师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还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2011424,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四个大力”不仅是对高等教育历史使命完整的、科学的阐释,也是为高校教师提出的职业标杆。大家知道,我们通常讲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胡总书记在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这对社会主义现代大学赋予了全新的功能。因此,这对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传统意义所言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增加文化传承创新这一时代任务。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4大重任,但这4大任务能否高效或有效完成,需要一个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的支撑。

我认为,要认真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心中有德

心中有德,就是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义务感,对生活和事业有执著追求,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爱心,公正正直,固守自己的做人准则,恪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守持教师道德底线,坦然面对学生、面对家长、面对社会。《教师法》中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知识创新的力量。教师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教师这一词,从语义学理解:一是指一种专门的职业;二是指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从社会学理解:一是特定社会的人,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场所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人;从教育学理解:教师术语是指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因此,对“教师”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是指职业;二是指社会角色;三是指教育者。作为一种职业,它有职业操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它有角色规范;作为教育者,它肩负社会使命。这也就说明,道德行为规范在教师的职业活动和个体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

心中有德,不仅要求教师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更要有良好的师德行为。师德行为和教师的角色体认及其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和专业道德相关联。对此,高校教师一是要有较高的专业理想,对教学工作要有强烈的认同感、责任感、义务感、光荣感与自豪感,努力维护人民教师的荣誉和形象。二是具有良好的专业性向和人格特征;三是友好对待社会、对待工作、对待同事、对待学生、对待家人;四是正确评估自我、定位自我和发展自我。

我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塑造人,我们所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职业,只有彰显人性,体现人道,教师才能享受快乐。一个冷漠无情的教师,绝非是快乐的人;一个爱心匮乏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幸福的人,而一个人性泯灭的人,是没有资格从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工作。

今年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指出: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作为高校教师,不管你学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心中无德,师德底线不在,无论如何也是没有资格从事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职业。

二、心系教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是否坚持以教学为主,不仅反映一所学校办学方向是不正确,也映射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以教学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任务和特殊职能所决定的。在任何时域,以教学为中心的准绳不能动摇,否则高等教育质量就不能保证。人才培养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人才质量不能保证,就谈不上办什么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既是大学首要职能,也是高校教师首要任务。

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为师技能和职业素养,守持教学第一线,恪守教师的心灵底线,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中做出更大贡献。

但在当前的高校教师群体中,有的教师由于角色承担不当,认知偏差,个人本位主义回弹,社会责任感下降,教书育人信念减弱,功利思想日重,教学敷衍塞责,工作不负责任,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整体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因此,在教师责任日趋重大的今天,重塑高校教师形象,强化“铸师魂、养师德、练师能、做师表”至关重要。高校教师只有按照“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24字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才能无愧于党和政府对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才能不辜负广大家长对我们的热切期望,才能名符其实地成为“三个代表”的忠实践行者。

从教师个体发展角度看,只有教学基本功扎实,只有以认真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对等课堂教学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才能为后继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因为教学永久具有教育性,教书育人是一整体,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只有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第一要旨,强化教学质量意识,才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但是,“育人”的内涵不只是把道德理论简单地移植到课堂之中,或单纯地灌输了事。事实上,一个教师的精神面貌、意志品质、教学态度和治学风格等都对学生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影响甚至比字句的宣扬和口号的彰显更为重要。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更新知识结构和心智模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树立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才能在高素质的劳动力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但当前高校评价机制中重科研轻教学,重硬件轻软件的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中心”地位,诱发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滑坡和教师发展重心的偏移,这也是高校在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今年以来,教育部印发了多个文件,对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 7月,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强调:加大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中的比重,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多元评价办法。这都为今后教师评价和发展提供了路向。

三、心怀感恩

我们之所以拥有今天的和平盛世,能有今天的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就是因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奉献的结果,就是拥有八千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结果,就是因为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指导思想,就是因为我们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改革开放之策。这些,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如果不是1977年恢复高考,我们如何有教育战线的春天,如何有知识分子的春天和我们在座的今天,这是不能忘记的。不能忘记,心怀感恩,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党的领导、组织的关怀、同事的关心和家人照顾。忘却即意味着背叛,就是不道德行为。同样,正是滁州学院的组织氛围和制度条件,为我们从大学毕业来此工作的教师们提供了宽广的发展平台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对此我们应心怀感谢,应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感恩的方式,一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二是发奋工作。以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做出最大贡献,为滁州学院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作者为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安徽省优秀教师”、“滁州学院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