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园专利人】张汆:低度芡实酒引领健康酒文化 |
文章作者:学通社记者/俞建平 韩燕 发布时间:2014-11-11 责任编辑:郑晓华 |
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师张氽从2008年开始开展芡实深加工方面的研究,历时大约两年半时间发明一种“低度芡实酒”产品。在2011年初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12年年底获得授权。2013年9月1日,张汆将发明专利“一种低度芡实酒的制造方法”的生产加工权利转让给安徽天实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芡实加工:围绕地方特色做文章 “2007年刚来到滁州,我就在想如何结合滁州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做一些科研工作,后来查阅许多资料,发现芡实目前的研究很少,就萌生从事相关研究的想法。”张氽老师回忆起发明灵感时说道。 “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国内外低度酒生产都是一种趋势。”张汆考虑到目前国内市场50%以上的芡实都产自滁州,且芡实作为一种保健食材,本身价格较高,每斤市场价格在数十元以上,而我国目前酒类产品中的主流产品仍是白酒,酒精度虽有降低趋势,但基本仍在40度以上,这类白酒中主要组分是乙醇和少量香味物质,从营养学角度看,不属于健康饮品。 张汆思考,如果将包含在芡实中的营养保健成分,采用类似果酒、黄酒的工艺,不进行酒精蒸馏,直接发酵加工一种芡实酒,不仅能降低酒精度数,酒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也会非常丰富,在口感方面也很不错,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 长时间的观察与市场分析,再加上充分的实验研究和分析,从2007年产生发明芡实酒的想法到2011年芡实酒产品基本成型,张汆花了整整4年时间。 专利获批:煎熬与坚持收获希望 虽然想法有了,原材料也找到了,但是要把芡实变成低度的成品酒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有时候为了得到一个数据,我们一周得跑南京好几趟。熬夜通宵更是家常便饭。”张汆说。 在2008年,简陋的实验室设备成了最大的难题,很多指标的检测无法完成,张氽和她的团队只能将产品送到南京的一些高校去测定,因此进度很慢,经过大约2年半的时间,产品才基本成型,而在实验中发生的状况更是不胜枚举。 在专利申请方面,她也花费了很多时间,直到2012年年底才正式获得授权。但是当专利获得授权时,张氽说,感觉所有的努力都值了。 “一个人可以不聪明,但一定要勤奋。”张汆这样告诉我们。在两年半的时间中,不间断的试验分析、大量的精力投入,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能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但是勤奋换来的是累累硕果,低度芡实酒的发明,不仅是一次产品创新,更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健康产品,其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发明之路:用勤奋做最好的自己 在谈到对市场前景评估时,张氽并没有盲目乐观,她认为低度芡实酒只是一种芡实深加工产品,谈不上对生活有什么便利,只能说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一定好处。 由于国人仍习惯喝高度白酒,因此这种低度保健型酒若要被消费者广泛认可,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但因为目前在国内市场上还没有类似产品,产品还是有一定市场开发前景。 “发明之路是永无止境的”。做完芡实酒项目之后,张汆积累了许多经验。目前,她申报的“一种半发酵酸枣叶茶的加工工艺”的发明专利也获授权。 “我还会继续努力下去,今后会围绕芡实深加工,继续我目前的工作,尽自己的能力,一直走下去。”张氽对我们说到。 “有关芡实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深加工方面,目前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张氽说,“一个人可以不聪明,但一定要勤奋。人生很短,磊落做人,认真做事,做好自己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