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园学人】王涛:精心编织“消防物联网”
文章作者:高河 学通社记者/石国勇 张建明  发布时间:2015-04-30   责任编辑:郑晓华

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四川省投资集团EOSS平台的数据中心系统由他开发,“基于动态信息的智能交通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成功申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招标项目;

他是一名企业经理人,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四川德阳市和西藏拉萨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一期工程等项目都由他总体负责;

他是一名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智献策的光荣使命。

他就是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涛博士。

  

【初入高校,主动请缨担重任】

1979年10月出生的王涛是山东淄博人。在来滁州学院工作之前,曾在企业工作10年,前4年在对日软件外包“四川四凯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工作;2006年开始在上市公司——四川川大智胜软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并先后担任软件开发部项目经理、副部长、子公司总经理助理等职务,有着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

2012年王涛从四川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毕业后,面临着是继续到企业任职还是到高校或科研院所工作的选择。到企业任职,无疑有着丰厚的经济待遇。思量再三、考察再三,王涛选择了滁州学院。他认为,到高校工作,一方面可以从事着自己热爱的软件开发,为地方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还可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学生,培养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的IT应用人才,使自己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滁州环境优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靠山东老家也较近,“回去看望父母比较方便”,这是王涛选择滁州的原因之一。

来到滁州学院后,自己的科研朝哪个方向努力,才能契合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节拍呢?经过观察与思索,王涛敏锐地发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物联网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且与百计民生息息相关。他在协助信息学院把物联网应用研究凝炼为“智能家居”、“农业物联网”、“消防物联网”三个方向的基础上,主动请缨,承担起“消防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潜心钻研,智能消防出成果】

物联网的兴起只是近两年的事情,物联网专业也是信息学院的新设专业。没有多少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积累,开展“消防物联网”的研究对王涛来说是个全新的工作。新的使命,新的挑战。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通过网络查询、市场问询、请教以前的导师和公安消防部门的工程师等多种方式,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调研。特别是在与滁州市消防支队的多次调研商谈中,他知道了消防部门在消防应急救灾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提高消防快速反应的指挥应急能力和救灾能力。“好,你们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我的研究方向!”王涛眼睛一亮,慢慢地厘清了研究的思路,明晰了研究的具体方向。

信息学院对王涛这位高层次人才也高度重视,在实验室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为他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并帮助协调与地方、学校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想方设法为他的科技开发牵线搭桥、铺石引路。在信息学院院长陈桂林教授的领衔下,2013年,由王涛担任实际项目负责人、滁州市消防支队参与的“警用无人侦察机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课题,获得安徽省公安厅的批准立项。课题经费虽然只有10万元,但在王涛看来弥足珍贵,因为这是他来滁州学院工作后获批的第一个横向项目。

科学研究往往就是这样,一个课题的结项往往是与之相关的更多课题的开始。王涛在第一个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14年相继成功申报了“消防管理服务平台—数据挖掘理论模型研究”、“基于多源信息融合及云计算的动态交通智能服务应用研究” 等横向课题。其中,与滁州市消防支队合作开展的“基于无人机的高层建筑消防火情可视化侦察系统”研究,还获得了省公安厅、科技厅“科技强警”项目的支持,获批经费30万元。2014年10月30日,作为项目研究成果之一的安徽省第一架消防无人机在滁州学院试飞成功,获得省科技厅、公安厅专家的高度赞誉。

信息学院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了“滁州学院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涛被任命为中心的常务副主任。王涛深知,这份任命是荣誉,更是责任。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消防物联网”研究,与深圳中科信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智慧消防项目的大数据研究,获得60万元的研究资金支持;与滁州市消防支队合作、作为第二负责人主持的“基于室内地磁场定位技术和消防无人机平台的微地图消防疏散系统”,再次获得安徽省科技厅的批准立项。另一方面,他起草文稿,建章立制,建立网站,主持工作,规范物联网中心的运转与管理,协调“智能家居”和“农业物联网”两个研究方向的团队及其成员积极开展研究工作。

在开展横向科研的过程中,王涛及时收集数据,认真加以分析,注重总结成文。几年来,他先后公开发表9篇科研论文(其中SCI文章1篇,EI期刊文章2篇),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在2014年8月于台湾召开的“皖台物联网研讨会”、2014年11月于中国科技大学召开的“安徽省计算机学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博士论坛”上,王涛均应邀参会并分别作大会发言,报告了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专家的瞩目。

【育人为本,团队师生同进步】

繁重的科研任务、巨大的科研压力,经常让王涛感觉到有点“喘不过起来”。他在信息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带领几个年轻的老师组建了科研团队,一起攻关,共同成长。2014年工作的新教师董凤娇参加王涛团队仅有半年多的时间,但她成长很快,工程实训能力大长。

王涛深知,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本分、是天职;科研搞得再好,学生如果培养不好,那定是本末倒置。压力就是动力。他加班加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严肃对待每一次课堂教学。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曹夏毕恒同学说:“每次上课,王老师总是到得比我们学生还要早。”他还主动加入所带学生班级的QQ群,以方便与学生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在他讲授的编译方法、信息技术导论、软件工程、计算机专业英语、软件测试、物联网导论等课程中,他都想方设法将在企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当中,增强了理论课的吸引力,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

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终极目标。为此,王涛在信息学院的支持下,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拔学生参与科研团队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信息学院院长陈桂林教授介绍说:“学院在政策上对王涛老师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做法予以大力支持。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来说,在团队工作可这算实践学分,并可将其中的工作成果单独抽出,在王涛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全国、全省计算机专业学科竞赛;对于大四学生来说,可将在团队的工作算作顶岗参加毕业实习,在团队的工作成果抵交毕业设计作业。”如此,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两年多来,王涛先后选拔了25名各年级学生到自己的团队工作,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编程开发能力,其中有11人次在全国、全省学科竞赛中获奖,还有3名2014届毕业生由于在团队表现突出而被留下来继续在团队工作,月工资近5000元。

敬业源于爱岗,忠诚见于行动。王涛在高校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以用心做科研、用爱育英才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曲壮美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