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园学人】江岭:GIS专业领域的年轻学者 |
文章作者:学通社记者/黄元明 发布时间:2015-09-08 责任编辑:吉晓华 |
2015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滁州学院3项目获得立项。其中一位青年教师申报《DEM栅格单元异质性表达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他从教一年不仅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项目,还主持了2项省部级课题,组织负责了多项产学研课题。此外,他还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地球信息科学》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审稿人。 这位青年教师叫江岭,年仅28岁,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滁州学院,在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从事GIS(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 江岭(左一)在指导学生。 意外结缘,“冷门”专业结硕果 江岭1987年出生在安徽寿县的乡村,他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认真学习,坚信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书写人生。 江岭2005参加高考,由于估分的失误最终被湖南科技大学录取,并被调剂到GIS专业。 当时GIS在全国还是冷门专业,他对该专业并不了解,加上自己对机械制造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曾一度有放弃入学重新复读的想法。 后来高中班主任告诉他新兴专业发展空间大且易出成果。在亲友的鼓励下,江岭下定决心要在GIS专业上学有所用。就是这样一个意外的选择让他走上GIS领域的学习研究。 如今的GIS专业,已成为当下的朝阳专业,已经发展成为在地理学、测绘学及计算机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问题进行分析与求解的信息科学 2005年,湖南科技大学GIS专业才招收第三届学生。因为是新开设的专业,整体的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还很薄弱。 江岭坚信想要发展的好就必须要加倍的努力。大学四年,他跟着老师做项目,利用学校实验室刻苦学习,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为后来读硕读博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科期间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排在专业的前茅,大三的时候他还向学校申请到GIS项目开发工作室,开始以比赛的形式来提升能力,以实践来促使自己成长。 他是一个相对内向的学生。大学期间,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他不断地跟自己的专业老师和师兄师姐交流沟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服务工作。 大学四年,他先后获得校“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获得“国家奖学金 ”、“湖南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这些都是他大学期间努力的见证。 2009年,江岭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最终以复试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师范大学。 江岭认为硕博连读的五年是自己能力提升的黄金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己以项目为主导,注重科学思维和科研素养的塑造。 “在科学研究上自己一定要动手操作,一个简单的实验或者一段简单的代码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深刻理解,不能眼高手低。”这是他在实践中的体会,也是他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读研的时候第一次做实验、第一次投稿论文、第一次申请项目、第一次申报奖励等等每一个全新的体验都会带给自己巨大的惊喜和成就感,当看到自己的努力开花结果,那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江岭告诉记者。 在导师的指导下江岭积极地开拓自己的视野,不断地对外交流。研究生期间,他先后赴北京、香港、台湾、德国慕尼黑、奥地利萨尔茨堡等地的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平台交流访问。 转变角色,扎实教学强实践 2014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南京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高校、企业向他抛来的橄榄枝。江岭最终选择了滁州学院,这是他是经过多方考察认真慎重做出的决定。 硕博期间,江岭就已和滁州学院在很多项目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五年的合作交流中使得彼此非常了解。他认为,滁州学院GIS专业学科基础雄厚、实验室条件优越、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社会声誉好、发展势头强。此外,滁州地理条件也比较优越,交通便捷,城市未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专业能有发展空间。 来到滁州学院任教后,江岭先后承担了《数学高程模型》、《GIS空间分析》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当他初次站在滁州学院的讲台时,并没有紧张与不安,表现相当自如,初入高校的他顺利地从学生转变到老师的角色。 求学期间,江岭一直未间断锻炼自己师者角色。他曾在南京师范大学做过一个学期的助教,在泰州学院有过一年的教学经历,还经常给企业的员工做专业相关的课程培训。丰富的教学经验使他广受学生的欢迎,他所带的课程也受到学生的喜爱,在2015年地信学院学生网络评教中获得学院第一名。 但他一样面临着考验。《GIS空间分析》这类的课程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疲倦,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是江岭正式从教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江岭经常向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团请教教学方法,甚至咨询自己的导师、国家教学名师汤国安教授,并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加以总结与应用,把创新思想加以凝练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江岭则常常思考并与同事探讨怎样面向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他针对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开始把教学重点转到科学思维上,指导学生把理论结果联系实际生活生产需要,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他总是从生活中的小事以逆向思维来引导我们去学习,将复杂的空间分析与常见的现象、基本的理论结合起来,让我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2013级GIS专业的阚艺成告诉记者。这样他慢慢将学生兴趣调动了起来。 教学期间,江岭紧紧围绕滁州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地信学院“以严促赛、以赛促学”的办学理念,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各种技能比赛。 在2014-2015学年分别指导学生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第六届安徽省大学生GIS技能大赛地理设计组、第六届安徽省大学生GIS技能大赛现场操作组,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并连续三次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入职一年来,江岭的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学院的认可。第一次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他指导毕业论文优秀率达50%;积极参与申报各类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及教学成果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学院教学改革工作,包括校内生产技能训练、校外小学期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实习、课程知识点遴选等工作。 潜心研究,促进团队共成长 2014年,在地信学院的指导下,江岭负责组建了地理信息系统研发中心,围绕学院科研平台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并以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挖掘和服务为切入点,分别对高性能地学计算、自然语言解析、基于位置服务、以及遥感林业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致力于地形分析、网络泛在数据分析及遥感信息解译等空间数据挖掘技术。 江岭认为,大学是优秀人才齐聚的地方,每个人优势有别,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团队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力保证。 “在我们的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团队充当指路人的作用,很多成绩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在我们的科研思维的形成到最后的成果中起着重要作用。”江岭说,在工作的一年里,自己在团队环境下收获颇丰,特别是团队中的院长王春及陈泰生、王靖、蒋文明及赵明伟等老师对自己的成长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 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研发中心这个小团队的负责人,江岭以“博士-青年教师-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的关系网,做到有问题团队共商,有资源同享,以团队发展带动个人发展,小团队进步促进大团队发展。 在团队中学生是团队的重要力量,研发中心针对学生管理提出了学-做-管的创新培养机制,即二年级专学团队方向,三年级深做团队课题,四年级协管团队事物,做到学与专业能力、做与方法能力、管与社会能力三对应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江岭始终致力于培养研究中心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感觉,而不只是简单的教与学。他注重团队成员的思维训练,加强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转变,逐渐提升团队每个人的能力。 江岭在做好团队管理的同时,自己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入职一年来,在学院及团队的支持下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国家863子课题合作项目、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承担了南京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省经济研究院等单位的产学研项目。江岭还积极进行科研成果发表和成果奖项申报。2015年,以滁州学院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合作单位,获批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排名第三)。 在一年内承担众多的项目,江岭仍然觉得自己的能力提升空间很大。“科研工作充满挑战和未知,是学校、学院以及团队给予自己很大的动力,让自己时刻关注科学前沿,永远保持求知上进的心。 ”江岭说。 |